通信世界網消息(CWW)人形機器人要來啦!6月13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特斯拉將于2025年開始限量生產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并在自有工廠測試仿人機器人。他預測,人形機器人的數量未來可能超過人類,成為工業領域的主力軍。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目標年產10億臺人形機器人,占10%以上市場份額。Optimus成本控制在1萬美元左右,若以每臺2萬美元出售,特斯拉將賺取豐厚利潤。布局人形機器人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候讓特斯拉市值提升至25萬億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可能十倍于當今全球最有價值的企業。
雖然星艦火箭仍未成功,但馬斯克的這個新flag仍引起了市場熱議。一時間,關于“人形機器人商用元年”“人形機器人迎來大突破”等討論不絕于耳。下面,就讓我們仔細了解一下人形機器人的前世今生。
科幻照進現實
長久以來,人形機器人作為科幻作品中的經典形象,一直是人類對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美好憧憬,從哆啦A夢,到鋼鐵俠里的“智能管家”賈維斯,人們對于擁有一臺人形機器人的美好愿望從未停止。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些愿望正在一步步兌現。
近年來,國內外多家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如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頓動力的Atlas以及中國的優必選Walker等,它們不僅在外觀上越來越接近人類,更在功能和應用上展現出強大的潛力。
同時,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為人形機器人帶來了新拐點。
大模型能為人形機器人做什么?其實人形機器人主要組成部分分為硬件和軟件,硬件是剛需、軟件是靈魂。硬件,就是制造機器人的各類常用硬件,比如控制器、傳感器等;軟件部分則更為復雜,主要是各種人工智能模型,比如大語言模型、圖像擴散模型等。
簡言之就是,大模型為人形機器人裝上了一顆聰明的大腦。
智元機器人創始人稚暉君就說過,在大模型時代到來之前,機器人都是專用設備,我們需要針對性地對每一個任務進行調試和部署?,F在利用大模型的各種通識能力和舉一反三的推理能力,我們可以看到解決這些問題,然后最終走向通用機器人的一道曙光。
大模型技術的崛起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利用大模型的通識能力和推理能力,人形機器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感知環境、執行任務,從而實現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工作。
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元年
從產業角度來看,人形機器人商業落地進展可謂是突飛猛進,而且多家企業都將工業作為商業落地的第一站,也就是網友所說的“人形機器人進廠元年”。
今年年初,Figure AI與寶馬達成協議,將在寶馬美國的工廠部署最新人形機器人。Figure AI的機器人將在接受特定任務培訓后,在未來12~24個月內整合逐步到車身車間、鈑金和倉庫等制造流程中。4月,波士頓動力液壓版人形機器人退役、電驅版Atlas面世,隨著Atlas變得更靈活,波士頓動力隨后表示,股東現代汽車集團在建立下一代汽車制造能力,這將成為新Atlas應用的試驗場。
前幾天,特斯拉放出了其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自家工廠“打工”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擎天柱機器人拿取電池,放進電池槽中排列整齊。
放眼國內,“進廠打工”也是機器人的首選。去年8月份,稚暉君在發布遠征A1時就表示,雖然遠征 A1 是個人形機器人,但從一開始就面向工業制造,其49 個自由度是考慮到實際應用場景,如汽車生產過程中整理線束、擰螺絲、總裝等任務來確定的。
從落地程度來看,今年2月,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進入新能源汽車工廠,開啟了“打工生涯”。在流水線上,它能夠和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作業。
本月初,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遷至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據小米介紹,公司正在推進仿人機器人在自有制造產線上分階段落地。工業、服務等場景將是小米機器人主要應用方向。
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如此迅猛,背后當然少不了政府的戰略支撐。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時,開篇便指明“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p>
今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7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部署重點任務時提到,要打造標志性產品、做強未來高端裝備。其中,人形機器人排在第一位。該文件明確表示,要突破機器人高轉矩密度伺服電機、高動態運動規劃與控制、仿生感知與認知、智能靈巧手、電子皮膚等核心技術,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家庭服務、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產品的研制及應用。
因此,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據數據顯示,2023年底,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申請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最多的國家,累計申請數量已達6618件。同時,我國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已超過50家。其中既包括在該領域耕耘近十年的老牌企業,如優必選、理工華匯、鋼鐵俠科技等,也有剛剛成立不久的的初創公司,如智元、星動紀元、開普勒探索等。
此外,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發布的產業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7.6億元,2030年有望成長為千億元市場,市場規模達1192.46億元。在又一個千億級市場面前,近年來人形機器人領域跨界入局者增多,許多互聯網企業及汽車企業也都瞄準了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小米、小鵬、科大訊飛等,競爭態勢愈發激烈。
挑戰與機遇并存
雖然人形機器人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首先,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需要突破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如高轉矩密度伺服電機、高動態運動規劃與控制、仿生感知與認知等,這些技術的突破將直接影響到人形機器人的性能和應用范圍。
其次,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問題也是制約其規?;瘧玫闹匾蛩刂?。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較高,導致售價較高,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未來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升級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最后,人形機器人的倫理和安全問題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人形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的外形和功能,它們與人類之間的交互也將越來越頻繁和復雜,這將對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未來需要加強相關研究和制定相應的規范標準,以確保人形機器人的安全可控和合規使用。
寫在最后
最近重溫漫威,發現十年前電影上展現的諸如全息投影、觸控技術竟已經成為現實。那么,人均擁有一個“賈維斯”的夢想什么時候能實現呢?我們拭目以待。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