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與綠色轉型浪潮的雙重驅動下,歐洲電動兩輪車市場正經歷復雜而深刻的變革。當前,歐洲經濟增長乏力,能源依賴與制造業競爭力下滑進一步加劇內外部壓力。同時,歐盟對中國電動自行車加征關稅的政策延續至2028年,為出口企業筑起技術與貿易的雙重壁壘。然而危機與機遇并存,歐洲消費者對環保、高性能車型的需求持續攀升,多國政府通過補貼與稅收優惠加速電動化進程,東歐市場出口量異軍突起,中國企業的技術升級與市場策略調整正成為破局關鍵。
市場背景
內外雙重擠壓,困境中抓機遇
當前歐洲經濟呈現 ?“弱增長、高分化”的格局?,核心經濟體德國、法國持續萎縮(德國工業受能源成本高企拖累,連續兩年負增長),南歐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則依靠歐盟資金支持和服務業復蘇維持增速?。通脹雖從高位回落至2.4%,但服務業價格粘性及能源依賴仍壓制消費與工業復蘇,歐央行降息預期升溫但政策空間有限?。
歐洲經濟面臨“內外雙重擠壓”?:外部受全球產業鏈重構和中美技術競爭沖擊,內部則因能源轉型滯后、制造業競爭力下滑(德國汽車市占率從22%降至9%)陷入困境?。
關稅持續加碼,企業如何破局:面對歐盟對華貿易救濟措施的持續強化,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亟需探索結構性破局路徑。2024年1月24日,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宣布將針對中國原產電動自行車的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延長五年執行周期,相關出口企業仍將面臨18.8%至79.3%的差異化稅率。隨后,英國商業貿易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and Trade)于2月6日明確撤銷對非折疊類電動自行車的“雙反”措施,但保留對折疊類產品征收為期五年的附加關稅。
在此背景下,歐盟及英國市場對中國電動兩輪車出口的貿易壁壘呈現差異化收緊態勢,如何通過技術合規性升級、供應鏈本地化布局及市場多元化策略突破歐洲市場準入限制,已成為中國產業鏈主體亟待解決的戰略命題。電動自行車新規將大幅提高制造標準:2023年8月23日,歐盟標準化委員會(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CEN)正式發布電動助力自行車(EPACs)新版技術標準EN 15194:2023,規定自2025年8月23日起,該標準將進入強制執行階段。此次修訂的核心內容包括:風險控制維度擴展:制造商需在設計和制造階段系統性評估極端溫變場景(-20°C至60°C)、熱失控引發的起火與爆炸風險,并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防護機制;
振動傳導量化管理:要求制造商基于ISO 5349-1:2021規范,對車輛振動源進行動態建模,明確騎行過程中傳遞至人體的振動加速度閾值(≤2.5 m/s2),并提供第三方驗證報告。
新版標準顯著強化了動力電池系統的合規性審查框架,涵蓋電氣性能、機械強度、環境適應性及功能安全(ISO 26262:2018 ASIL-B級)四大核心模塊。此舉通過技術性貿易措施將電池安全風險概率降低至行業領先水平。對產業鏈而言,新規的實施將重構歐洲市場準入壁壘:動力電池制造商需同步升級BMS(電池管理系統)與熱管理技術路徑,并通過權威機構認證;整車企業則面臨供應鏈合規審計與成本上行的雙重壓力。
行業特征
政策仍需加力推動兩輪車電動化轉型歐洲摩托車市場近年呈現結構性增長,2023年整體年復合增長率達4.3%,其中電動兩輪車以15.6%的增速成為核心驅動力。電動車型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9.2%躍升至2023年的18.4%,67%消費者將“零排放”列為首要購車標準。與此同時,技術迭代加速了需求升級:用戶不僅要求續航與能效平衡(中端車型≥120km/4h),更關注智能化配置(如博世eBike ABS搭載率32%)及人體工學優化(振動值≤2.5m/s2)。當前,市場正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服務化”新周期轉型,未來競爭將聚焦技術合規性、本地化適配與用戶體驗重構,標志著兩輪車產業進入深度整合與價值重塑階段。
歐洲兩輪車市場中,越野摩托車正成為結構性增長點,其銷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后疫情時代個性化出行需求上升,推動“探索自由”體驗經濟;二是歐洲越野基礎設施完善;三是冒險旅游產業化發展,2023年市場規模達274億歐元,摩托車主題旅行占比超30%。
電動化滲透方面,盡管技術瓶頸制約越野工況下電池性能的衰減,但在政策紅利下廠商需突破續航與充電設施短板,以搶占這一增量市場。
主要國家市場情況
東歐復蘇但主力軍仍是中西歐國家歐洲市場中,東歐國家成為我國電動兩輪車出口量同比增長最大地區,但市場份額占比最大仍在西歐和中歐部分國家。
荷蘭
荷蘭政府計劃自2025年起對電動摩托車征收19.4%的私人車輛稅,取消此前的免稅政策。而相比之下,商用電動汽車的稅負明顯低得多,這種政策顯然忽視了兩輪市場的需求。同時政府還取消了針對新電動摩托車的補助計劃,消費者再也享受不到道路稅減免、購置稅優惠等支持。這些補助雖然單項金額不大,但疊加起來無疑會讓電動摩托車的銷售受到重大影響。荷蘭推廣電動兩輪車的做法,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激勵措施,并逐步調整法規。雖然這些努力使荷蘭成為電動出行的先行者,但對電動兩輪車的持續調整也凸顯了促進可持續、安全的電動兩輪車普及所面臨的復雜性,2025年市場仍有很多不確定性。
德國
2024年,德國兩輪車市場的估值約為19.7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24.9億美元。電動兩輪車細分市場表現特別活躍,其中電動兩輪車細分市場呈現顯著增長動能:據預測,該領域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91.3億美元躍升至2029年的124.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8.06%。德國政府提供各種激勵措施,包括補貼和稅收優惠,以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從而大大降低了電動交通工具的購車成本,同時德國的工業機械制造業給未來電動兩輪車的本土化制造帶來可能。
波蘭
2023年,波蘭兩輪車市場規模達2.171億美元,電動摩托車以19.3%的年增長率領跑細分市場,其增長動能源于消費者對高功率密度電機(≥6kW)與模塊化設計(如可拆卸電池系統)需求的顯著提升。波蘭政府明確提出,至2040年將實現80%新注冊車輛為電動車型(含兩輪車)。政策驅動疊加市場需求升級,推動波蘭電動兩輪車滲透率從2020年的7.1%躍升至2023年的14.6%。同時受燃油成本上漲等因素,消費者開始轉向更具成本效益的出行方式,電動兩輪車因充電成本僅為燃油車的1/5至1/4,電動出行或成為高通脹環境下的優選。
結語
歐洲電動兩輪車市場的未來,是一場政策博弈、技術革新與消費需求交織的復雜棋局。盡管關稅壁壘與新標準提高了準入門檻,但各國差異化的補貼政策、消費者對綠色出行的高度認同,以及東歐等新興市場的快速增長,仍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對中國企業而言,唯有以技術為矛,以合規為盾:通過強化電池安全、優化產品性能以滿足歐盟標準,同時靈活調整市場布局以應對政策波動,方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未來,隨著歐洲能源轉型的深化與電動出行基礎設施的完善,兩輪車市場的電動化浪潮或將進一步席卷全球,而精準把握趨勢、快速響應的企業,必將在這一變革中搶占先機。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