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f1kd3"></p>

    <p id="f1kd3"><label id="f1kd3"><xmp id="f1kd3"></xmp></label></p>
  2. “百鏡大戰”開啟,AI眼鏡將是下一代智能交互入口?
    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來,已有近20家品牌陸續發布AI眼鏡新品,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產品已近50款。今年“618”期間,京東平臺AI眼鏡的成交量同比增長高達7倍。
    2025-07-01 09:37:58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谷月??

    6月26日晚間,小米首款AI眼鏡如約而至,為AI眼鏡領域悄然拉開序幕的“AI眼鏡大戰”再添一把火: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來,已有近20家品牌陸續發布AI眼鏡新品,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產品已近50款。今年“618”期間,京東平臺AI眼鏡的成交量同比增長高達7倍。

    AI眼鏡儼然已成為智能終端領域的“新貴”。其高速增長的市場潛力,不僅吸引了終端品牌的目光,也引得眾多科技企業爭相押注。隨著AI技術的深度賦能,業內人士認為,具備強大交互體驗的AI眼鏡有望重塑人機邊界,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的新一代智能交互入口。

    “百鏡大戰”之勢漸成

    2025年無疑是AI眼鏡的爆發之年。

    據不完全統計,近半年內,包括Meta、Rokid、華為、百度、Snap、谷歌、雷鳥創新、谷東科技、閃電科技、XREAL、亮亮視野、致敬未知、聯想、Looktech、蜂巢/界環、李未可、TECNO等在內的近20家品牌相繼推出了AI眼鏡新品。僅5月份,就有十余款新品在全球市場發布。在5月底舉辦的深圳人工智能終端展上,GYGES LABS、影目科技、LOHO等廠商也展示了多款AI眼鏡產品。

    這股發布熱潮仍在延續。6月12日,亮亮視野在韓國發布“AR+AI”翻譯眼鏡Leion Hey2;6月23日,Meta與全球知名運動眼鏡品牌Oakley聯合發布全新智能眼鏡產品Oakley Meta HSTN;6月26日,小米首款AI眼鏡正式面世;藍思科技與杭州靈伴科技共同開發的AI眼鏡Rokid Glasses將于6月底開啟交付……

    還有更多科技巨頭正在“蟄伏”,伺機切入AI眼鏡賽道。

    字節跳動正計劃推出自研AI智能眼鏡;蘋果內部的Vision Products Group事業群正研發一款類似Meta Ray-Ban的AI智能眼鏡;三星在今年年初首場Galaxy Unpacked發布會上公布了自家的“AI生態架構圖”,其中包括“眼鏡品類”;OPPO于MWC2024期間發布了OPPO Air Glass 3輔助現實AI智能眼鏡概念產品;vivo公司公司申請注冊多枚包括“VIVO AI眼鏡”“VIVO AR”在內的商標。

    粗略統計已發布的AI眼鏡新品及蓄勢待發的產品,數量已經超過50款,“百鏡大戰”是遲早的事情。

    圖為,小米AI眼鏡

    持續升溫并非偶然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智能終端“新貴”,AI眼鏡的熱度持續升溫并非偶然,而是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共振的必然結果。

    相較于傳統眼鏡,AI眼鏡集成了攝像頭、麥克風、存儲、SoC(系統級芯片)等電子元件,實現了語音交互、拍照等功能。接入AI功能后的AI眼鏡更是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從技術成熟度看,AI大模型、微顯示光學、空間計算等核心技術已取得關鍵突破;從產品形態和市場定位看,主流廠商的AI眼鏡已跨越產品市場契合度(PMF)驗證階段,前景日益明朗?!崩坐B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分析道。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主任工程師陳曦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近兩年生成式AI(如ChatGPT等大模型)的突破,加速了語音交互、實時翻譯等能力向終端遷移;而光波導、Micro LED微顯示、低功耗芯片、硅碳負極電池等技術的突破,則打破了AR眼鏡在“輕量化、性能、續航”上的瓶頸,推動產品從“能用”走向“好用”。

    另外,AI眼鏡被視為“下一代智能交互入口”的潛力股,其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促使各大品牌加速戰略布局。

    調研機構維深信息(Wellsenn)預測,2025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550萬臺,同比增長135%,到2030年有望達8000萬臺。IDC則預計,2030年全球AI眼鏡市場規模將達534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45%。

    信達證券新消費行業分析師表示:“AI眼鏡正復刻智能手機的發展路徑,2025年其市場規模有望連續翻番。長期看,其潛在用戶規?;蛲黄?0億量級?!?/p>

    李宏偉指出,眼鏡作為全球數十億人的剛需用品,若有一半佩戴者愿意替換傳統眼鏡,其市場規模將媲美智能手機。這正是吸引全球科技巨頭與新銳企業競相入局的關鍵所在。

    圖為,雷鳥X3 Pro AI眼鏡

    “高端”與“性價比”路線博弈

    行業預測的超高增長率與億級潛在用戶規模,吸引了各層級企業不斷入局,既包括以Meta、谷歌、華為、小米、阿里、字節等為代表的知名整機或互聯網企業,也有雷鳥創新、Rokid、蜂巢/界環、李未可、閃極等在內的新銳力量。

    李宏偉認為,無論是終端品牌押注、互聯網企業跨界,還是新銳品牌搶灘,都將從不同維度推動技術革新與行業進步,繁榮生態系統。

    不過,在注定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同廠商在產品定位與市場策略上各有側重。

    以Meta為代表的“老牌”AR企業傾向走“高端”路線,它們往往更重視突破技術極限,旨在通過領先技術樹立標桿。此類產品多融合AR顯示與AI交互,常搭載硅基OLED等前沿顯示技術和專用處理器,具備較強的空間計算能力。

    然而,高技術往往意味著高定價,其產品價格多在人民幣數千元至上萬元之間(例如,Meta計劃最快在今年年底推出的一款代號為“Hypernova”的高端智能眼鏡產品預計售價將達1300-1400美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短期內難以快速占領大眾市場,產品主要面向專業和工作場景,或是科技發燒友和企業級客戶等。

    相比之下,包括小米、閃極等后進入者則更傾向于以“低價實用”策略開拓大眾市場。

    目前,AI眼鏡在消費端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娛樂社交與工作生活服務兩大方向。一方面,年輕用戶青睞其解放雙手、視角獨特的攝像功能,用于拍攝Vlog、直播或旅行記錄;另一方面,可以將跨語言翻譯、導航、信息助手等功能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因此,聚焦音頻增強、智能翻譯、快捷拍攝等實用功能的千元級AI眼鏡產品,能有效降低用戶門檻,培育市場,使AI眼鏡更快成為日常助手。

    記者調研發現,目前中國市場上,1000-4000元價格段的AI眼鏡占據主流,5000元以上的高端產品較少。京東“618”數據顯示,銷量較大的是2000元以下的音頻拍攝類智能眼鏡。

    “這種品類分化反映了廠商對市場需求的不同理解?!盜DC中國終端系統研究部高級分析師郭天翔分析認為,短期看,功能相對簡單、價格親民的音頻拍攝類產品更易被大眾接受,但長期而言,融合AI與AR的產品更符合未來趨勢。

    洛圖科技(RUNTO)分析師汪子莘指出,音頻拍攝類AI眼鏡可能成為用戶接受AI+AR眼鏡前的過渡產品。

    圖為,圖為亮亮視覺Leion Hey2的AR導航和翻譯應用

    從“工具”向“入口”躍遷不容易

    AI眼鏡無論技術路線如何分化,擺脫“小眾工具”的定位,躍遷為繼手機后的新一代“大眾交互入口”,已成為行業努力方向。

    智能手機的統治性地位源于功能聚合與生態粘性,而AI眼鏡的突圍機會在于提供手機無法復制的交互升維——解放雙手與視線,實現“抬眼即見、動口即達”的無感自然交互。

    例如,小米AI眼鏡的聲控支付功能讓移動支付更便捷;亮亮視野的懸浮字幕翻譯讓溝通更順暢;Meta實時AI識別技術則讓眼鏡變身為智能百科全書……這些實踐應用正驗證了這種自然交互的潛力。亮亮視野COO婁身強向《中國電子報》記者分析說:“一旦技術成熟,眼鏡能承載通訊、導航、娛樂等全場景功能,且體驗更自然,用戶將逐步從手機向AI眼鏡遷移?!?/p>

    然而這條路并不平坦。行業專家普遍認為,AI眼鏡要真正成為主流交互入口,還需跨越技術瓶頸、生態構建、用戶習慣與高昂成本等多重門檻。

    從技術瓶頸方面來看,要讓AI眼鏡成為人人離不開的設備,必須先解決當前存在的續航不足這一大挑戰。目前不少AR眼鏡的真實續航僅1-2小時,難以滿足全天候使用需求。業內始終在尋求破局之法:例如,亮亮視野通過低功耗芯片與大容量電池盒設計,將整機使用時長延長至8小時;創維則以30分鐘快充實現24小時續航。但要全面達到智能手機的續航水準,仍需技術突破。

    光學顯示面板在環境光線下的顯示穩定性、視場角限制,以及減重與散熱的平衡等問題同樣制約AI眼鏡產品體驗升級。

    生態匱乏則是AI眼鏡發展需跨越的另一座大山。。

    當前AI眼鏡的功能以廠商預置為主,生態系統處于起步階段??捎玫牡谌綉煤头沼邢?,導致消費者即便購買了設備,也可能因缺乏豐富場景而降低使用頻率?!耙藙哟蟊娛袌?,必須培育如App Store般繁榮的開發者生態,催生剛需應用?!标愱貜娬{。

    生態短板折射出更深層的挑戰:AI眼鏡需證明其不可替代性。婁身強指出,當前,消費者已習慣了低頭用手滑動手機的交互方式,轉向抬頭用眼鏡進行語音/手勢交互時,仍需一定的適應期。市場推廣需循序漸進,從高頻場景(如導航、會議協作)切入,逐步培養用戶習慣。

    另外,成本門檻也是影響AI眼鏡產品快速走向大眾的核心因素。據悉,占整機成本超過70%的光學模組、微型顯示面板和專用AI芯片等核心部件價格偏高且產能有限,推高了終端價格,這也導致短期內高性能AI眼鏡價格難以下降。

    值得期待的是,國產供應鏈正加速破局:藍思科技憑借納米微晶玻璃將光波導透光率提至95%,同時壓縮量產成本;水晶光電、蘇大維格等企業在光學模組領域已切入Meta、雷朋供應鏈;視涯科技、宏禧科技、京東方、熙泰科技、國兆光電、芯視佳、湖畔光電等企業的12英寸線硅基OLED項目紛紛量產與建設,國產硅基OLED的產能和成本將更具優勢。

    業內專家預測,隨著國產供應鏈成熟與規模效應釋放,未來3年,高性能AI眼鏡價格有望“腰斬”。屆時,扎克伯格預言的“AI眼鏡的iPhone時刻”或將真正降臨。

    最新文章
    1
    第二屆健康顯示大會在京隆重召開:以標準領航 共筑健康顯示新生態
    2
    美國對華AI芯片供應政策急轉彎!
    3
    黃仁勛答記者問實錄,事關H20、中美競爭、對華合作......
    4
    全線回暖,618大促疊加“國補”助力家電行業6月熱銷
    5
    銷量增速超140%,擦窗機器人如何撬動清潔電器市場?
    6
    華為新一代三折疊來了!Mate XT 2入網:支持衛星通信
    7
    30億元/臺!全球首臺頂級光刻機出貨 支持后2nm工藝:中國廠商不可能買到
    8
    蘋果首款折疊iPhone來襲:搭載三星無折痕技術,預計起售價1800美元起!
    9
    全系搭載A19系列芯片!蘋果iPhone 17系列爆料:或有全新橙色背板
    10
    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生活美學創新發展論壇”隆重召開
    11
    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AI+智能硬件融合發展論壇”成功召開
    12
    高溫刺激空調銷量走高,美的格力小米“各顯神通”引領變革
    13
    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在北京開幕
    14
    《2024中國電子視像行業統計年鑒》在2025 CIC中國智慧生活大會現場隆重出版
    15
    聯通打響手機eSIM“第一槍”:距離全面普及還有多遠?
    16
    工業智能體落地仍有三道“檻”
    17
    預計2025年8K電視面板規模50億美元,推動8K電視迎來普及時刻
    18
    蘋果最薄 iPhone 17 Air 被曝獨享鈦合金中框
    19
    Mate/Pura 70系列賣爆!華為手機Q2重奪中國出貨量第一:小米在前五中唯一增長
    20
    電視市場變天!85英寸+電視爆火 75英寸及以下全面失寵
    關于我們

    微信掃一掃,加關注

    商務合作
    • QQ:61149512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四虎90后|you jiz zz com无码一区二区|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

    1. <p id="f1kd3"></p>

      <p id="f1kd3"><label id="f1kd3"><xmp id="f1kd3"></xmp></lab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