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比亞迪的一則與供應商溝通的內部郵件“曝光”,吸引了外界的關注。郵件里提議供應商價格下降10%,由此引發了軒然大波。丁科技網注意到,讓這次輿情熱度持續升高的是,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特斯拉對供應商付款周期已縮至90天左右,與供應商伙伴同生共贏。由此,外界很容易將兩家行業巨頭“對立”起來審視和評論。
那么,比亞迪與供應商年度“議價”,特斯拉推動付款周期持續壓縮,到底該如何評價呢?在丁科技網看來,一方面不必將二者對立起來,認為特斯拉的“風格”高于比亞迪;另一方面,需要認識到,二者都有自己正常、合理的商業邏輯。
比亞迪在年底與供應商“議價”,這其實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蛘哒f,這就是行業慣例。作為一家年銷售汽車400萬臺的行業巨頭,比亞迪的采購能力其他企業難以比肩,對供應商的大規模采購讓后者擁有大量的訂單,這本身就是對產業鏈企業的巨大支持。然而,在商言商,市場經濟下的規模經濟非常重要,比亞迪之所以保持市場競爭力,和其規模經濟下的成本優勢密不可分。部分供應商在獲得更多訂單的同時,即便降低成本供應,也仍然是雙贏的結果。另外要知道,供應商在獲得更多訂單的時候,本身也就具備了規模經濟的可能性,供應商的成本也會降低。
再看特斯拉壓縮付款周期的努力。毫無疑問,這是值得所有企業學習的。實際上,盡早付款這本應是全行業的“自覺”,但由于一些企業經營管理不善,造成了拖欠款項也成為了一種“慣例”。一花獨放不是春,一個產業的繁榮,不能只是一兩個行業巨頭的強大,而應是整個產業鏈企業都欣欣向榮。拖欠供應鏈企業的貨款,輕則影響企業資金周轉、研發生產,重則可以讓一家企業直接關門歇業。因此,行業企業應該向特斯拉學習,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務制度,控制好發展節奏和目標,對應付款項要及時付清,用實際行動贏得供應商的信賴和消費者的尊重。
綜上,丁科技網認為,比亞迪推動年度“議價”是基于規模經濟和市場競爭下的正常商業舉措,特斯拉推動縮短付款周期也是正常企業都應該遵循的道德與法律規范,外界不應把兩件事、兩家企業對立起來。搞對立引戰沒有意義,市場和用戶最終會做出自己理性的抉擇。(本文為丁科技網原創,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丁科技網)
- QQ:6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