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f1kd3"></p>

    <p id="f1kd3"><label id="f1kd3"><xmp id="f1kd3"></xmp></label></p>
  2. 一文讀懂全球eSIM市場全景
    最近一個月,隨著國內運營商對eSIM業務的“解凍”,eSIM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使得產業界對eSIM技術商用進程進行重新審視。
    6小時前
    來源:通信世界網 王禹蓉??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最近一個月,隨著國內運營商對eSIM業務的“解凍”,eSIM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使得產業界對eSIM技術商用進程進行重新審視。

    作為嵌入式SIM卡技術的典型代表,eSIM通過將SIM卡功能直接嵌入終端芯片,實現了用戶身份認證與網絡接入的全數字化管理,其在設備輕量化、多終端協同、全球化漫游等方面的優勢已被全球市場驗證。

    全球eSIM市場全景:從技術驗證到規模落地

    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發布的《eSIM產業熱點問題研究報告(2025年)》顯示,截至2024年6月,面向消費者的eSIM設備已增長至271款,其中智能手機占63%。同時,全球提供eSIM手機服務的國家和地區數量也大幅增加,從2018年底的24個增至2024年年中的123個(不含漫游服務)。同時,開通eSIM手機服務的運營商數量也增長至441家。

    細分來看,全球eSIM市場歷經十年發展,不同國家基于市場需求與產業基礎,形成了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從消費電子到物聯網,從個人用戶到行業用戶,eSIM的應用邊界正持續拓展。

    美國 :消費電子驅動普及,滲透率領跑全球

    美國是全球eSIM商用最早的市場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AT&T率先在平板電腦產品中引入eSIM技術,開啟了消費電子領域的eSIM應用試點。隨后T-Mobile、Verizon等主流運營商相繼完成eSIM技術部署,到2018年美國四大運營商就已實現eSIM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的全面支持。

    美國eSIM市場的快速拓展,離不開蘋果公司的生態推動。2018年,iPhoneXS系列(除中國大陸版本)首次支持eSIM雙卡模式;2022年,美版iPhone14系列全面取消實體SIM卡槽,這一決策直接推動美國eSIM用戶滲透率從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8%。在套餐體系上,美國運營商偏向于采用“傳統套餐與eSIM權益綁定”策略,例如AT&T的“Multi-LineeSIM套餐”,允許用戶通過同一賬戶管理5個eSIM終端,月費較單卡模式優惠20%;T-Mobile推出“國際eSIM漫游包”,覆蓋120個國家和地區,日均資費低至3美元,較實體漫游卡成本降低40%。

    歐洲 :政策強制牽引,車聯網成核心場景

    反觀歐洲eSIM市場,則是以“政策驅動+行業協同”為顯著特征。2014年,馬恩島電信與法國賽峰集團聯合推出全球首個符合GSMA SGP.01標準的eSIM商用方案,為后續規?;瘧玫於ɑA。德國電信、沃達豐、西班牙電信等頭部運營商在2016-2018年間完成核心網eSIM管理平臺部署,形成覆蓋消費端與行業端的全場景服務能力。截至2024年3月,歐洲已有173家運營商提供eSIM服務,覆蓋98%的人口密集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eCall強制令”使得eSIM成為車聯網發展的關鍵突破點。2018年3月,歐盟要求所有新注冊車輛必須搭載基于eSIM的自動緊急呼叫系統,該系統需在事故發生后10秒內自動向救援中心發送車輛位置、事故類型等關鍵數據。這一政策直接推動歐洲車載eSIM出貨量從2018年的120萬增長至2023年的1100萬。

    政策之下,眾多汽車企業紛紛與運營商建立合作關系,例如,寶馬與德國電信合作打造的“Connected Drive”系統、大眾與沃達豐共建的“Car-Net”平臺,均通過eSIM實現車輛遠程診斷、OTA升級等功能。相關數據顯示,寶馬在2023年eSIM搭載率就已達92%。

    日韓:物聯網先行,垂直行業深度滲透

    不同于美國和歐洲,日本與韓國運營商將eSIM作為物聯網產業升級的核心基礎設施,形成“技術研發-標準制定-行業落地”的閉環。日本NTT DoCoMo在2014年啟動“eSIM for IoT”計劃,聯合索尼、松下等企業制定嵌入式SIM卡的硬件接口標準,2017年其eSIM管理平臺接入設備數突破1000萬,主要集中在智能表計、工業傳感器等領域。在資費方面,以日本KDDI為智能電表廠商提供的“eSIM M2M套餐”為例,按數據傳輸量階梯定價,每1MB流量費用低至0.002日元。

    韓國則以“5G+eSIM”融合為特色。SK Telecom在2016年發布全球首個支持5G NSA架構的eSIM模組,并在2020年推出“eSIM IoT Suite”解決方案,整合設備管理、數據加密、流量調度等功能,服務于三星電子的智能家居生態與現代汽車的車聯網系統。據韓國信息通信技術協會數據,2023年韓國物聯網設備的eSIM滲透率達47%,其中工業自動化領域滲透率超60%。

    東南亞 :普惠導向,移動寬帶成突破口

    再來看東南亞市場,以“低成本切入+規?;采w”為策略,推動eSIM在移動寬帶領域的快速滲透。2019年,新加坡電信推出了“eSIM Data Pass”業務,支持用戶通過APP即時開通1~30天的流量包,資費較實體預付卡低15%~20%,2023年該業務用戶占比已達移動寬帶用戶總量的28%。

    印尼電信、馬來西亞電信等則聚焦普惠市場。印尼電信在2021年與華為合作部署eSIM管理平臺,推出“eSIM Starter Pack”業務,配合其覆蓋92%人口的4G網絡,2023年印尼eSIM用戶突破800萬。馬來西亞電信則聯合當地手機廠商推出“eSIM預裝計劃”,在入門級智能手機中嵌入eSIM芯片,用戶開機即可激活基礎套餐,2023年該模式激活率達67%。

    據IDC《2024東南亞電信市場報告》預測,2025年東南亞eSIM市場規模將達12.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58%,其中物聯網與移動寬帶的貢獻占比將分別達41%和39%。

     

    國內外發展差異:從技術應用到產業生態

    國內eSIM業務的恢復為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但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梢钥吹?,國際市場已形成“運營商-終端廠商-芯片企業-行業用戶”的協同生態。而國內終端廠商的eSIM功能支持仍受限于區域版本,在產業鏈協同方面仍存在差距。

    此外在政策方面,歐盟通過“eCall強制令”實現政策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美國FCC將eSIM納入“數字基礎設施升級計劃”,給予運營商稅收優惠。國內雖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及eSIM,但尚未形成跨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eSIM應用缺乏更多政策標準支撐。

    在場景拓展方面,國際市場已構建覆蓋消費、工業、車聯網的全場景eSIM服務體系,而國內運營商的eSIM服務仍集中在可穿戴設備等少數場景,跨行業的流量調度、安全認證等能力尚未形成規?;敵?。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秂SIM產業熱點問題研究報告(2025年)》為eSIM發展提出了三點展望。一是技術融合與場景持續深化。eSIM將與AI、5GRed Cap等技術充分結合,降低傳感器、可穿戴設備功耗,并滿足行業應用毫秒級網絡連接時延需求。未來,將有更多的消費電子產品會采用eSIM技術,其滲透率將穩步提升。

    二是新型工業化應用實現突破?;贕SMA新標準SGP.32,eSIM將簡化企業物聯網部署流程,如電動汽車充電器公司可通過eSIM統一管理全球設備連接,實現遠程配置并降低故障率。智能制造領域,eSIM將與5G專網結合,支持工業機器人實時數據回傳,提升生產線自動化率。

    三是全球化標準與生態大協同。深度參與GSMA標準制定(如SGP.31/32),推動我國eSIM技術標準與國際完全接軌,支持用戶通過圖形界面管理多設備,實現號碼切換、運營商變更等操作,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場景提供統一連接框架。

    隨著國內數字經濟的加速發展,eSIM作為“萬物互聯”的關鍵入口,其商用進程不僅關乎通信產業的升級,更將成為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相信在技術筑基與生態協同的推動下,國內eSIM有望走出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實現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跨越。

    最新文章
    關于我們

    微信掃一掃,加關注

    商務合作
    • QQ:61149512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四虎90后|you jiz zz com无码一区二区|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

    1. <p id="f1kd3"></p>

      <p id="f1kd3"><label id="f1kd3"><xmp id="f1kd3"></xmp></lab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