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科技述評] 百度終于官宣親自下場造車。說實話,這個結果對包括筆者在內的長期觀察BAT的人來說,并不意外。百度造車,不是可能與否的問題,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客觀來看,在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很多機會后,造車是百度實現二次復興的最好機會。汽車市場,是一個萬億級的超大市場,僅中國就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只要把握好這次汽車產業價值重構的機會,百度就可以實現企業的價值再造,再現輝煌。
(來源:Apollo智能交通白皮書)
雖然在百度之前,蔚來、小鵬、理想等一大批造車新勢力已經啟動了造車歷程,并且這三家企業已經有量產車型推出。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這些企業目前的整車交付量基本都在5萬輛以下,新能源智能汽車依然是巨大的藍海市場。
百度造車,在筆者看來是水到渠成,并不晚。要知道,百度之前已經有7年多的布局,通過Apollo自動駕駛平臺,已經深入到整個產業的中心,并且和很多車企都建立了深度合作。百度造車,不可能是心血來潮,而是謀定而后動。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造車并不完全是單干,而是聯手吉利控股,因此綜合分析來看,在資金、品牌、技術、供應鏈、制造、渠道等能力方面,百度幾乎都不缺,完全可以壓制所謂的造車新勢力。說新能源智能汽車將再造一個百度,不為過。
業界都很看好百度造車,這一點在資本市場已經表現出來。隨著百度造車信息的逐步釋放,百度股價也不斷攀升,近1個月上漲接近70%,市值沖高到800億美金上下。以后的百度,不再只是大型互聯網企業市值的一個度量單位。
筆者認為,造車對百度來說整體是利好,不過接下來也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平衡好與生態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
公開信息顯示,在2020年,百度Apollo智艙與超過70家車企600款車型展開合作,超過100萬臺的汽車前裝搭載了小度車載OS,超1500萬輛汽車搭載了百度智能車聯的產品。百度Apollo預測,到2023年,搭載Apollo智能車聯AI能力的車輛將超過1億輛。
百度此前的戰略是做平臺、做生態、做服務,扮演的是傳統汽車產業賦能者的角色,如今親自下場造車,勢必會和已經合作的車企、潛在的合作車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沖突。
筆者注意到,同樣以產業賦能者角色出現的華為,已再三對外釋放出自己不造車的信息,而是要幫助汽車企業造好車。當然,雖然華為多次有過類似的表態,但外界對華為造車還是持有很大的期待。要知道,華為在手機市場上的強力競爭對手蘋果,也已經開始了造車歷程。
所以,如果百度這樣的平臺賦能型企業考慮再三后,還是會親自下場造車,那么華為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造車的大型平臺型企業呢?
筆者認為,任何企業制定的戰略都具有時間限度和歷史背景,因此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的戰略調整甚至完全顛覆之前的判斷,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宣稱不做游戲的企業最后做了游戲,不做家電的企業最后做了家電,不造車的企業最后造了車,皆有可能。
成功不止一個路徑,就看企業想成為怎樣的成功者。(本文為產經觀察家丁少將原創,轉載注明來源:釘科技網)
- QQ:61149512